
訪問手機版
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海洋和水產(chǎn)學科特色顯著、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,是國家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重點建設的高校,2017年9月入選國家“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”(A類)。
學校校訓是“海納百川,取則行遠”。
學校創(chuàng)建于1924年,歷經(jīng)私立青島大學、國立青島大學、國立山東大學、山東大學等辦學時期,于1959年發(fā)展成為山東海洋學院,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,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,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。
學校有嶗山校區(qū)、魚山校區(qū)和浮山校區(qū)3個校區(qū),占地2400余畝,正在建設西海岸校區(qū)。設有21個學院和1個基礎教學中心?,F(xiàn)有在校生32000余人,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、碩士研究生13000余人、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、外國留學生500余人。教職工3896人,其中專任教師2009人,博士生導師505人,正高級專業(yè)技術人員735人、副高級專業(yè)技術人員960人,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、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。國際著名物理學家錢致榕受聘學校顧問、特聘講席教授?!叭嗣袼囆g家”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先生、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為學校“駐校作家”。
學校以培養(yǎng)德智體美勞全面發(fā)展、具有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、具有國際視野和合作競爭意識、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(yǎng)、具有創(chuàng)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(zhì)創(chuàng)新型人才為目標,以造就國家海洋事業(yè)的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為特殊使命。學校遵循“通識為體,專業(yè)為用”的本科教育理念,實行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度和學業(yè)識別與畢業(yè)專業(yè)識別確認制度,努力培養(yǎng)復合型、高素質(zhì)人才。畢業(yè)生中已有1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,3人先后擔任國家海洋局局長,參加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學校畢業(yè)生。
學校擁有科學考察實習船舶3艘,包括5000噸級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“東方紅3”、3000噸級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“東方紅2”、300噸級的“天使1”科考交通補給船,形成了自近岸、近海至深遠海并輻射到極地的海上綜合流動實驗室系統(tǒng),具備了一流的海上現(xiàn)場觀測能力。學校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主要依托單位,主持其中“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”“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”2個功能實驗室的工作,作為骨干力量參與其他6個功能實驗室的建設。
學校地球科學、植物學與動物學、工程技術、化學、材料科學、農(nóng)學、生物學與生物化學、環(huán)境學與生態(tài)學、藥理學與毒理學、微生物學10個學科(領域)名列美國ESI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1%。獲國家技術發(fā)明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3項,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,科技進步二等獎11項;“十三五”以來,主持國家級各類項目1400余項,獲省部級科技獎勵60項,被SCI、EI、ISTP等三大收錄系統(tǒng)收錄論文23000余篇,申請發(fā)明專利2962項,授權發(fā)明專利1364項,其中國際發(fā)明專利29項。
學校的發(fā)展目標是:到2030年,建成世界一流的綜合性海洋大學;到本世紀中葉,建成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。
辦學有關指標
“雙一流”建設學科 | 2個 | ||||||||
山東省高水平學科 | 9個 | ||||||||
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| 18個 | ||||||||
博士專業(yè)學位授權類別 | 2個 | ||||||||
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| 35個 | ||||||||
碩士專業(yè)學位授權類別 | 25個 | ||||||||
本科專業(yè) | 83個 | ||||||||
國家級教學團隊 | 4個 | ||||||||
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| 4個 | ||||||||
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| 2個 | ||||||||
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| 1個 | ||||||||
國家級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創(chuàng)新試驗區(qū) | 2個 | ||||||||
國家級精品課程、精品視頻公開課、精品資源共享課 | 25門 | ||||||||
國家級一流課程 | 26門 | ||||||||
國家級特色專業(yè) | 12個 | ||||||||
國家級一流專業(yè) | 22個 | ||||||||
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(yǎng)計劃2.0基地 | 2個 | ||||||||
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試點專業(yè) | 7個 | ||||||||
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| 3個 | ||||||||
教育部卓越農(nóng)林人才教育培養(yǎng)計劃試點專業(yè) | 2個 | ||||||||
長江學者 | 16人 | ||||||||
“萬人計劃”領軍人才 | 14人 | ||||||||
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| 24人 | ||||||||
國家“百千萬人才工程” | 14人 | ||||||||
山東省“泰山學者” | 82人 | ||||||||
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| 13人 | ||||||||
973計劃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| 10人 | ||||||||
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項目 | 29項 | ||||||||
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國家級社科重大項目 | 1項 21項 | ||||||||
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(chuàng)新研究群體 | 3個 | ||||||||
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| 2個 | ||||||||
科技部重點領域創(chuàng)新團隊 教育部“長江學者”創(chuàng)新團隊 | 3個 4個 | ||||||||
博士后流動站 | 15個 | ||||||||
前沿科學中心 | 1個 | ||||||||
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| 1個 | ||||||||
國家地方聯(lián)合工程研究中心 | 1個 | ||||||||
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| 7個 | ||||||||
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| 4個 | ||||||||
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| 1個 | ||||||||
農(nóng)業(yè)部重點實驗室 | 1個 | ||||||||
山東省重點實驗室 | 5個 | ||||||||
山東省基礎科學研究中心 | 2個 | ||||||||
山東省技術創(chuàng)新中心 | <p style="padding-left: 30px;border: 0px;li
|
| |